小米創業思考是創辦人雷軍第一本闡述自己商業思惟的著作,內容有許多企業草創和成長歷程的分享,艱難中不斷自我突破,本文介紹值得學習的7件事。
目錄
Toggle一、創業者的願景
全球代工龍頭鴻海有兩件事令人印象深刻。第一件是郭台銘多次闡述:四千年前種子落地,已經決定了它日後會是阿里山神木。另一個是年輕郭台銘第一次到深圳龍華探勘建廠,荒草叢野,他和身邊官員發下豪語:看得到的土地我都買了。
當時沒人預知鴻海會走到什麼樣的境界,重點是,企業家有信心,要做件大事,這件事是什麼非常明確,它就是企業領導人的願景。
翻開雷軍《小米創業思考》書扉,感受到了多年前閱讀鴻海傳記所體驗的澎湃張力。當小米決定要推出第一隻手機,內部立下願景:要用一半價格賣全世界最好的手機。
因為願景,十顧茅蘆組建團隊,非蘋果供應商不用,連一個實習生都要面試9次,最後由CEO雷軍親自見上一面確認。
所有這一切,源自雷軍草創小米的那一道光。在前景混沌未明之際,一切都是荒涼的土灰色,唯有胸懷大志,得以在日光雲影中勾勒出一道明暗分明的彩霞,所謂的偉大創業,就是朝著那一抺無人預見的彩霞全力飛馳。如同原子習慣佳句「You get what you repeat. (你會得到你所習慣重覆做的。)」,先決定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,然後就是不斷的努力努力再努力。

二、小米生態圈模式
小米有個信仰,一開始就立下了以互聯網作為產品重心和發展方向。它在手機業務建立灘頭堡之後,打下了第一座江山,開始嘗試將互聯網生態圈擴大。
首先,基於電視就是大一點的手機螢幕,推出小米電視。有了手機跟電視,繼續扣問互聯網本質,無非是計算機和計算機的串聯,可以擴大到非計算機的家庭設備,更可以乾脆在電視裡面裝上一台微計算機。
考慮建立家居生活生態圈,小米想到路由器是家中唯一24小時運轉的機器,剛好跟網路正相關,於是從路由器開始,小米互聯網陸續穿上一層又一層厚重盔甲,逐步連結到客廳房間每個角落,把各種不同傳統裝置印上一個小米LOGO。
最厲害的是,把互聯網思惟應用到粉絲圈的層面。小米手機尚未誕生之前,這家默默無名公司最先一炮而紅的是MIUI作業系統,剛開始堅持每天在各大論壇發300條貼文,每條貼文100字以上,吸引了忠實鐵粉和良好口碑,順勢成為全球第一個每周更新的操作系統,成為後來第一代小米手機的響亮口號:軟硬體整合的智能手機,而這個每周更新的堅持,套句書裡面的話:「這種模式一幹就是12年,一直堅持到今天」。

三、雷軍早期生涯
如同郭台銘之於鴻海,一家成功的企業源自於草創領導者,談小米,繞不開雷軍這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。
雷軍學生時代在武漢大學正是計算機專業,當初高中畢業本來他對化學有興趣,因為好朋友想報電腦班,他跟著同學一腳跨進這個即將席捲一場滔天大浪的領域。
大學生雷軍比擬程式為寫詩,想像力、表達力、世界觀缺一不可,於是一位年輕學子所有熱情投注其中,兩年內修完所有學分,其他時間沒閒著,鑽研打磨兼職接案,開始修習資本社會商業大學的創業學分。
防毒軟體、壓縮工具,雷軍不斷將大學生創造力推出校園常軌,賺到人生第一桶金,還針對當時最牛的金山WPS進行反編譯破解,修正改良了一些功能,因此機緣,雷軍後來加入金山,成為這家後來的上市公司第六號員工。

四、金山與卓越網
加入公司不久,順著公司戰略發展,雷軍成立北京金山,組建自己的研發團隊。為了迎戰微軟進入中國市場,1995年,他帶隊三年傾全力打磨的盤古辦公軟體上市。原本預估半年能賣上五千套,結果整個產品生命週期沒達到兩千套,成立多年的金山被打到懸崖邊上。
在巨人面前,草創公司只能顫顛顛舉步維艱,更何況除了市場競爭者,更有時代大浪的轉型壓力。軟體應用和網際網路在一般人眼中同樣是資訊科技,可是從金山企業的殘酷歷史來看,非常現實的體會到兩者之間那一段遙遠的差距。
後期為了避免在互聯網(網際網路)浪潮下淹没,想弭平兩者之間的距離,雷軍在金山體制內創立卓越網,自己親自下場試水轉型。
卓越網剛開始提供軟體下載服務,很快做到業界第一,但也很快發現入不敷出,只燒錢不賺錢。於是轉向電子商務,賣書賣唱片賣VCD,同樣做到B2C電商第一,可是仍然空有名號,響噹噹卻口袋不深。雷軍最終親自簽字,把一手創立的卓越網作價賣給當時要進入中國市場另一個巨頭:亞馬遜。
成功和失敗是天平兩端,在失敗中能夠蓄積能量痛定思痛,壓得越低,將來的反彈會跳得更高。
金山之於雷軍正是一座天平,一方面在他在別人的企業中發展成功,為將來自己創立小米之路墊下厚實基礎。另一方面,在金山兩次嚴重的挫敗經驗,迫使他不斷苦思互聯網到底是什麼,怎樣能夠在淊天大浪中站穩腳跟,順勢乘風一路高歌。(後來小米的故事告訴我們,這叫「站在風口上,猪也能飛!」)
盤古敗陣,雷軍親自跑到最前端銷售點,跟在老員工身邊學習兜售產品,蹲了7天,成為業績最好的銷售員。卓越網以出售告終,等於是雷軍在網路領域交出第一張不及格的成績單,逼迫他走出一條在網站巨頭林立的叢林中前進路徑,用他自己在書中幾次提及的用語,在幾番「靈魂拷問」淬煉之中,創辦人逐步勾勒出小米雛型。

五、小米的方法論
手機、筆電、行動電源、空氣淨化器、一路進化到不可能的汽車,小米到底怎麼做出這些爆品?這是大家都想一窺究竟的秘密,也是這本書主題,雷軍稱之為小米方法論的七字訣。
七字訣兩個版本,第一版是「互聯、全天候、快速」,第二版是「專注、極致、口碑、快」,版本變化對應雷軍互聯網思考的傾斜,一路苦苦追趕到駕馭現象本質,有一股逐漸匯集的商業力道,奠定小米得以宏偉壯大的底層結構。
書裡面雷軍信手捻來,引用許多小米本身和其他同行的經典案例,不厭其煩闡述七字訣的印證:蘋果起死回生的四款電腦,小米一台失敗的799元洗衣機,SONY著名的隨身聽PSP,任天堂性能不佳的遊戲機,這裡面有輝煌成功,也有慘淡失敗。歷經了金山困苦和小米奇蹟之後,這位企業家口中的諸多商業故事是如此娓娓道來。
成功企業家向來不缺,時勢總是在創造新的英雄。相比之下,雷軍有個相當獨特的氣質,他始終在經營微博自媒體,不但親自撰文分享,也鼓勵公司同事第一線面對客戶。這方面大概很少有人可以做到雷軍的程度,一句北漂買房,一張Are You OK專輯,創辦人本身是小米風格的最佳代言人。
順著經營自媒體的脈絡,這本書除了一般商業書籍比比皆是的實戰案例,難能可貴的是雷軍精準的口號魅力,「風口上的猪」人人耳熟能詳,書面有更多精簡幹練的商業智慧:克制貪婪,少就是多,鷄蛋放在同一個籃子,一次解決一個最迫切的需求,對表,補課,改改改改再改改。就跟原子習慣心得裡的具體執方案一樣,總是在嘗試中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強大。
小米產品的發展沒有極致,所謂的小米方法論也是一直在進化的路上。讀完這本書,闔上書頁,因為有那些朗朗上口的標語,讀者可以輕鬆把小米思惟帶在身邊。

六、軟硬體黑科技
雷軍是程序員出身,這個將寫程式比擬寫詩的熱血青年,當初在金山一開始被任命為人人稱羨的總經理,晚上繼續敲代碼,總是想著哪天回去當專職的工程師。
後來一個同事不小心將雷軍電腦格式化,所有辛苦寫成的「詩作」一夕烏有,於是這個雷軍在公開場合、在書裡面多次清楚記得名字的同事,成功把雷軍毫無退路推向管理員的道路上,從金山,再到小米。
作為創業者,雷軍把埋首程式的熱情投注到產品的鑽研開發﹐同樣是在固定的規則框架之內,讓自己的想像創造力挑戰既有常軌。
首先還是從軟體程式開始,MIUI系統是第一代小米手機成為爆款的基石。為了嘗試突破蘋果的滑動解鎖,小米團隊設計了652種替代方案。原生系統發手機簡訊需要6個步驟,MIUI最優解精簡到只需3步。而除了極具宣傳的百變主題之外,在大部份人可能不會用到的計算機APP,小米團隊經過大量市場調研,偷偷在裡面加上了親戚稱呼計算的功能。
軟體成功之後,雷軍程序員進一步將這種精神投注到硬體。小米從不停止於黑科技探索:氮化鎵充電器、陶瓷晶潤外殼、全螢幕手機、乃至於透明電視和小米汽車。一路上有些是市場創新,有些是技術基底,更多的是骨子裡對於完美寫詩的追求。

八、小米汽車上市
2021年3月底,雷軍正式宣布他人生的最後一戰:小米汽車。
提到汽車,長久以來第一個想到的是德國和日本,資金、技術、市場、生態等種種因素使得其他競爭對手難以切入這個領域。不過一場從汽油到電動的產業革命帶來契機,新賽道免除了先前的進入障礙,巨大市場吸引許多其他產業的優等生,蘋果花了十年時間10億美金測試iCar的可能性(最終功敗垂成)。
此時小米是一個發展成熟的生態圈,小米之家幾乎什麼都賣,因此是否造車成為一道大家的提問,而創造許多奇蹟的雷軍本人如何思考這個命題?
思路很簡單,回歸到小米初衷。
所謂的小米路線,從一開始的MIUI發燒友、雷軍微博直播分享、米粉年終晚會在小米總部吃飯,所謂的「和用戶做朋友」不僅僅是「永遠離用戶更近一點」、「閉著眼睛買」這些書頁標題,更有口惠實至的行動:2021年將當初購買第一代小米手機的1999元全部紅包返現客戶,公司上市時則是將硬體毛利率5%寫在公司基本章程。
這些種種,相信即使是從未買過小米產品的局外人,也會給予這家公司正面評價。
所以雷軍為何下定決心賭上30年聲譽和基業再拼一次造車?源自米粉一句話:你若敢造,我就必買。
三年後的2024年4月,小米汽車SU7上市。以他在書裡面自己的話來說,只有兩件事會決定往後發展:第一,能不能做出讓用戶尖叫的產品;第二,用戶是否願意主動向朋友推薦。
雷軍新征程正式啟航。
